“首辅”之称。那个时代官衔,尚书、侍郎、给事中等等,对今人来说本已生僻,而当时官场又每每以周礼中的官职比附之,如呼兵部尚书为大司马;或约以尊称,如呼总督为制台或军门等等。为保持历史真实,总体上应用当时的名词术语,同时兼顾读者的吸收度。比如,内阁里,高拱和张居正谈到应天巡抚海瑞,假如按照当时的习惯,就会说“海刚峰”或“刚峰”,读者哪里记得住海瑞号刚峰?小说中索性就让他们直呼海瑞了。
时代背景。十六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。在大航海和文艺复兴两轮驱动下,西欧跨过了转型的门槛。同时代的中国也具备了向近代迈进的条件,史学界有晚明大变局之论,甚至有“隆庆开关(解海禁)”乃中国近代史开端之说。此时的大明帝国,与开国初期已大异其趣,商品经济繁荣,文化早已突破了官方意识形态的藩篱而走向多元,社会生活也变得生动,历史即将进进拐点。但官僚队伍萎靡、贪腐、守旧,国家机器已锈迹斑斑,运转失灵,如同一艘硕大破旧的航船陷进泥沼难以自拔。小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。换言之,这部小说是站在大历史维度,以明朝官场亲历者的视角,讲述当年产生的故事,重现转型前夜那段犹暗乍明、朦胧躁动的历史。我期盼着,通过解析官场中人种种行动背后的制度、文化、心理动因,在广延的时间和空间中,完成对人治社会“官人”暨读书人的价值追问,使公平、正义、理性之光,照进历史的时空隧道。
高拱其人。对高拱这个人物,我有一个认识过程。随着研究的深进,深感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而又不幸被埋没的人物。他的超前意识不为当世所知,假如后人再不认可,对历史上精彩人物来说,就太不公平了。高拱是一位站在时代前面开风气的人物,他锐志匡时、肩大任而不挠,给因袭萎靡、积弊丛生的老大帝国带来清明刚健新风,又以虔诚、干净、担负著称。隆庆天子夸奖高拱精忠贯日,贞介尽尘;养气极其刚大,为众人所不能为,有不世之略,建不世之勋。高拱推行的一系列改革,在旧机体上注进了新基因,他所主导的对蒙古实力最壮大、对大明要挟最大的俺答部的封贡通商,使长城以外的北疆名正言顺地成为大明的组成部分,从而为中华多民族同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不惟如此,高拱是有可能引领中华号航船驶向新航道、实现转型的精彩政治家。重新审阅高拱的执政理念、施政举动、要害时刻的决定,当代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末实现转型的条件,高拱都在不期然努力创造中。高拱不仅是一位能干的有谋略的政治家,他还有着过人的理论勇气,也是一位博学精虑的思想家。最难得的是,高拱致力于移风气,身材力行,试图以手中的权利和自身垂范,扭转官称中广泛存在的贪腐、结党、奢侈、虚饰等邪气,即使明知被诡计包围,也保持堂堂正正,按牌理出牌。他力推一个“公”字,公平、正义,在传统文化中,在帝制时代的官场,是最稀缺的。
但是,由于以下原因,高拱长期被埋没:一是高拱执政时间短暂。二是清朝有意压低高拱。高拱破格选用张学颜巡抚辽东,指授方略,大挫努尔哈赤之外祖父、建州女真首领王杲,取得“辽左大捷”;高拱又以改革边政、扭转被动挨打局面著称,以少数民族进主中原的清朝心虚,对涉及明朝边防之事讳莫如深,甚至下令毁禁了高拱的《边略》一书。三是清朝官修《明史》受王世贞的影响大。高拱得罪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,王世贞的史著对高拱评价很低,《明史》基础上照搬了王世贞的《高拱传》。此外,近年来,一些文人为抬高张居正,有意压低高拱。
高拱与官场那套厚黑学格格不进,他洞悉制度弊病又脱离不开制度的制约,这是他在官场难以持久立足的重要原因。高拱需要恢复历史本来面目,他的历史地位应当是很高的,他的执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