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年前,中国国民爱好的印度巨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了中国,受到中国国民热烈欢迎。一踏上中国的土地,泰戈尔就说:“我不知道什么缘故,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。”在离开中国时,他伤感地说:“我的心留在这里了。”
——《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——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》(2014年9月18日)
对印度文明,我从小就有着浓重兴趣。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,我对有关恒河文明、对有关吠陀文化、对有关孔雀王朝、贵霜王朝、笈多王朝、莫卧儿帝国等的历史书籍都有浏览,特别关注印度殖民地历史以及印度国民坚强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史,也十分关注圣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,盼看从中参透一个巨大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精力世界。泰戈尔的《吉檀迦利》、《飞鸟集》、《园丁集》、《新月集》等诗集我都读过,很多诗句让我记忆犹新。他写道,“假如你由于失往了太阳而流泪,那么你也失往了群星”,“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,便是我们最接近巨大的时候”,“毛病经不起失败,但真理却不怕失败”,“我们把世界看错了,反说它诱骗我们”,“生如夏花之残暴,逝世如秋叶之静美”,等等,这些精巧又布满哲理的诗句给了我很深的人生启发。
——《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——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》(2014年9月18日)
延伸浏览
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也被视为印度文明在国际上的“代言人”。他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活里,创作出了包含《吉檀迦利》《新月集》《园丁集》《飞鸟集》等名作在内的50多部诗集、12部中长篇小说、近百篇短篇小说、20多个剧本。在印度,泰戈尔影响宏大,与同时代的印度伟人甘地并称为印度文学和政治领域的两大圣贤,甘地“圣雄”的称号便由泰戈尔所起,而泰戈尔则被甘地称为“大智者”。
泰戈尔与中国的情义由来已久。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,泰戈尔的很多著作被先容到中国,并持续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。1924年3月,应梁启超、蔡元培之邀,泰戈尔一行六人组成访华团来到中国。在杭州参观访问时,泰戈尔在浙江教导厅发表了名为《从友爱上寻光明的路》的演讲,听众超过3000人。泰戈尔感怀杭州之俏丽,现场作诗一首:“山站在那儿,高进云中,水在他的脚下,随风波荡,似乎恳求他似的,但是他自满的不动。”
泰戈尔访华期间,正值64岁诞辰,梁启超在为其祝寿之时,合中国对印度的古称——天竺,以及印度对中国的古称——震旦为一体,赠予给泰戈尔一个中国名字“竺震旦”,泰戈尔欣然吸收。珠联璧合的名字,也表达了中国朋友对泰戈尔在中印文化交换中施展宏大作用的期看。
之后,泰戈尔以其不懈的努力,回应了这个俏丽的名字。1937年,他在印度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,开印度研究中国之先河。中国作家许地山、画家徐哀鸿、教导学家陶行知等都曾赴该学院讲学。我们现在常见的那幅泰戈尔画像,便是徐哀鸿在印度讲学时所作。1941年,泰戈尔还在自己的最后一个诞辰上,口述了《我曾踏上中国的土地》一诗,深情地回想了他在中国家过的那段美好时间。
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,更是对外交换的有效载体。经典的篇章、哲思的语言,往往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中,引起情绪的共叫。2014年9月18日,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,讲述自己读泰戈尔作品的故事,并引用泰戈尔的名句,拉近了心灵的间隔。从告诉众人对印度文明“从小就有着浓重兴趣”,到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印度历史,再到朗声诵读泰戈尔的名句,习近平娓娓道来的叙述,就像是老朋友间的对话,情深意长。
1990年,习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