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7月,几名新加坡“90后”大学生参加了2015“看中国·外国青年影像打算”,他们来到中国西北,用镜头记载现代中国,通过秦腔、兰州牛肉面、羊皮筏子等元素懂得和传递中华文化。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的两名大学生则用一年时间拍摄了50个新加坡当地人物的理想故事。信任在座的同学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。
——《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——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》(2015年11月7日)
延伸浏览
“看中国·外国青年影像打算”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流传研究院和会林文化基金联合主办,是一项外国青年以自己的奇特视角视察中国,并通过自主拍摄讲述中国故事、记载中国风貌、展现中国精力的文化体验运动。2015年的“看中国”项目,共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的100位青年大学生参加,他们缭绕“人·家·国”主题,拍摄了100部纪录短片。其中,既有通过“筷子”探寻中国阴阳平衡文化的《筷子:青岛的阴与阳》,也有以牛肉面为线索思考“家”文化的《来一碗兰州牛肉面》,还有聚焦一对在高校做后勤工作多年的老夫妻的《相伴》……近间隔的接触,持续的跟踪,深度的视察,让他们“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”。一位参加者在甘肃兰州经历17天的拍养生活后,就表现“转变了对中国西部城市的传统印象,看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错的新中国西北地区城市”。
同样是“他者视角”,两名中国大学生以镜头记载下了50位新加坡当地人的故事,同样让人“感受到理想的宏大气力”。这50个人中,年纪最小的刚刚出身还没几天,年纪最大的已经97岁了,他们的故事拼接起来,就是一幅斑斓的新加坡时代画卷。摄影的首展是在一个商场里,来看的基础上都是途经的本地观众。他们在看完展览后感叹,本来在狮城不仅有曾参加对日作战的“飞虎队”队员,还有几十年如一日打磨出数不胜数作品的木雕师,更有用草根书店筑起一片郁郁葱葱“文化防护林”的守看者……所感者,是有那么多令人激动的故事;所叹者,是这些故事就在身边,自己却未曾创造。
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2015年11月7日,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,讲述中新两国大学生摸索与创造对方国家的故事,既展现了两国友谊的接力棒正在由两国年轻一代接过来、跑下往,更要阐明,只有在加深懂得、互学互鉴中,才干增进友谊。
每一次的文明摸索之旅,每一次的深进交换之行,都是拆除心灵围墙的契机。习近平多次向世界各国国民发出邀请,真诚欢迎他们来感知中国、懂得中国,并强调,“懂得中国,不能只看一个点、一个面,切忌盲人摸象”“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打消各种偏见和曲解,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、历史、多维的眼力视察中国,真正认识一个全面、真实、立体的中国”。在他看来,“假如说政治、经济、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,那么人文交换则是大众加强情绪、沟通心灵的柔力。只有使两种气力交汇融通,才干更好推动各国以诚相待、相即相容”。>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