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新加坡的郑和宝船

作者:人民日报评论部
15世纪初,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扬帆远航,多次到访新加坡。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,以纪念这一巨大事件。明末清初,很多来自中国广东、福建的大众漂洋过海到南洋营生,带来了中华文化和技巧,也播下了中新友爱的种子。

——《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——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》(2015年11月7日)

延伸浏览

在距今600多年前的15世纪初,一支由明朝“三宝太监”郑和带领的宏大船队,从中国太仓的刘家港起锚,先后7次,历时28年,由海路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这便是举世驰名的“郑和下西洋”。郑和的这一壮举,比哥伦布创造新大陆还要早半个多世纪,堪称“大航海时代”的先声。

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中,“体势巍然”的宝船,是人们关注的焦点。曾夸奖“郑和之后,再无郑和”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,就特别指出,郑和下西洋“有深当注意者二事”,其中一事,就是明朝“航海利器之发达”。据史料记载,郑和宝船“长四十四丈四尺,阔一十八丈”,换算下来,船长为125米,宽50米,吃水9米,排水量17000余吨。在这样的“庞然大物”眼前,哥伦布舰队的旗舰(长25.9米)不过是“一叶扁船”;4个世纪后,英国举全国之力、6年财政预算建造的木质战舰“维多利亚”号,也“稍逊风骚”。明朝当时国力之兴盛,由此可见一斑。

尽管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,郑和下西洋却不是为了侵占掠夺他国,更不是要充当“海上霸主”。恰恰相反,郑和一直是东西方交换的“和平使者”。他每到一国,第一件事就是宣谕天子诏书,表达共享天下升平之福的期看;第二件事是向国王和官员赠予礼物,传递建立和发展友爱往来的意愿;第三件事便是商谈贸易。郑和七次下西洋,没有占领他国一寸土地,没有掠夺他国一点财物,对所有国家民族都以礼相待、同等来往。而且,还给所到之国的国民带往了大批的丝绸、瓷器等精巧物品。也因此,在很多国家和地区,郑和宝船至今仍被视为“和平”“友爱”“交换”的象征。

坐落于新加坡圣淘沙岛的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,就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。宝船足有三层楼高,宏伟异常。宝船的船头,也是博物馆的开放式戏院,参观者可以在大屏幕上观看动画短片,重温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。

习近平访问新加坡时,一个“亲”字,一个“新”字,是屡屡见诸中新两国报真个文字。他在演讲中讲述新加坡复制郑和宝船的故事,既表达两国具有“人缘相亲”的情义,也寄寓共同书写“历史新篇章”的期待。

习近平访新,新加坡各界满怀“亲戚”来家的感到。当地人不无感叹地说道,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多年,而新加坡华人尽大多数来自福建与广东,对习近平格外有亲切感。实在,早在20世纪**十年代,习近平就曾三次来到新加坡。他与陈庆炎总统、李显龙总理也曾多次见面,都是老朋友。中新友爱,习近平既是亲历者,更是推动者。习近平在新加坡演讲结尾时的一段话,诚挚而深沉:“展看未来,亚洲再次站到了引领历史发展的前列。我们生于斯、擅长斯,前途命运维系于斯。”发自心坎的语言,往往更能深进人心。习近平之所以屡屡在访问时引发“中国旋风”,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。
本章已完成!
(←快捷键) <<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