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1188:人民日报的采访(1更)(1/2)

作者:宝妆成
“老陈,老陈你咋回事儿?”

邵光荣可尴尬呢,带着记者来,陈锡良和人家握了手往厕所冲。

尿急不知道忍一忍啊,这动作真上不了台面!

“没事儿,我今天的时间安排的很充裕。”

一起来的记者也笑。

邵光荣跑去厕所一看,陈锡良在那里抽自己大嘴巴子呢,左右开弓的抽,一边嘴里还念叨着“是梦不是梦”。

“老陈,你是不是有毛病,赶紧出去,人家黄记者在等着呢!不是梦,是真的,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!”

陈锡良一点都没生气。

“哥,不不,爷,邵爷,外面那黄记者是《人民日报》的啊,我们陈家祖坟的青烟冒的再高,我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上《人民日报》,不行我还得抽自己两下!”

邵光荣都给他说笑了。

仔细一想也是,《人民日报》是组织宣传的喉舌要地。

邵光荣现在没上过《人民日报》,这辈子也没指望混上这报纸的版面。上面刊登的都是政策解读,不管是发行量还是重要性,都能吊打地方性报纸……邵光荣瞅了陈锡良半天:

“老陈,你好好抓住机会,你这次是恰逢其会,以后就是赚再多的钱,也不见得再有机会上一次这报纸。”

采访某个个体户?

做梦呢!

陈锡良能混个采访,不是他赚了多少钱,是他说“卖一件衣服捐1元钱”的口号,恰好符合《人民日报》最近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个选题报道。

从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,迄今已经有整整6年时间,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可以由数据体现,包括鹏城在内的特区有什么变化。

但让老百姓说个一二三出来,很多人都很茫然。

老百姓就知道农村土改了,知道城里允许个体户摆摊,允许办私营商店了。

每年政策好像都更宽泛一点,可“改革开放”到底走到了哪一步,老百姓就说不清楚。

这时候,需要《人民日报》搞出一些实例专题报道。

报道谁谁谁赚了多少钱肯定不行,那不是主旋律。

主旋律是这些享受了政策好处,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做了什么?需要正面积极的事例。

陈锡良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人物,除了他以外,还有办乡镇企业,拉动一整个乡镇经济的能人。

所以邵光荣说陈锡良运气好,这真是恰逢其会,晓兰嫂子出这个主意前肯定没想到《人民日报》会有这个选题。

陈锡良在水龙头前洗了一把脸,就像准备慷慨就义的战士一般,一脸坚毅走出去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要上刑场呢!

“黄记者,不好意思,让您见笑了。不瞒您说,我就是太激动了,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受到《人民日报》的采访。”

陈锡良努力不紧张。

黄记者倒是见怪不怪,普通人谁会被《人民日报》采访,不紧张才奇怪。

陈锡良已经算好的了,还有人瞧见记者都不知道说什么!

“没关系,可以等陈同志准备好了再开始。”

黄记者让陈锡良坐在凳子上,靠着宾馆的墙壁当背景,先给他拍了两张半身照。

等采访开始了,陈锡良就把已经包装过的发家经历讲给黄记者听。

“我当时在服装厂上班……”

在服装厂上班,发现了羊城的服装市场商机,从摆地摊批发到想建立华国人自己的服装品牌,再到品牌成立,这一年辛苦的打拼,故事一定要有起伏,成功中掺杂着失败,失败又爬起来,才引人入胜。

要掌握好节奏。

不能讲的就不要讲,比如陈锡良姐夫何丛生是制衣厂的厂长,这种事就不用提了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